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法律查明 > 研究文章 > 正文

涉外法治人才是怎樣煉成的?

來源:藍海中心  日期:2021.11.08 人氣:184 

在新時代,“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成為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與之相適應,“如何培養和招引涉外法治人才”就成為各方關注的熱點問題。



涉外法治人才有多緊缺?


在國家全面擴大對外開放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背景下,亟需加強涉外法治人才隊伍建設。


根據工作領域的不同,涉外法律工作者主要包括法官、商貿和外交部門的法律人員、仲裁員、調解員、律師、企業法務、法律研究人員以及其他法律服務機構人員(例如公證、法律查明機構等)。由于人員分布的廣泛性,對于涉外法治人才的狀況難以有全面的數據統計。但從各部門尤其是需求端的反饋來看,涉外法治人才短缺是不爭的事實。


以涉外律師為例,2018年4月以來,司法部建立“全國律協涉外律師領軍人才庫”,入庫的涉外律師共有985名,現將有關數據整理如下:


圖片

圖一:涉外律師領軍人才的分布狀況


圖片

圖二:廣東省內涉外領軍人才城市分布


圖片

圖三:廣東省內涉外領軍人才業務領域分布


從上述數據可見,涉外律師領軍人才的總數與實踐需求相比,還存在嚴重不足。當然,許多地方律協也因地制宜,建立了本地的涉外律師人才庫,積極擴充從事涉外業務的律師人才儲備,尤其是加強青年律師的涉外培訓。


從地域上分布來說,涉外律師主要聚集在北上廣蘇,與地區定位和經濟活躍度基本一致。但在某些城市,涉外法治人才明顯不足,不能滿足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以深圳為例,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深圳20多年位居全國進出口城市首位?!吧朴脟鴥葒鈨蓚€市場”,成為深圳發展的一大經驗。然而,深圳的涉外法治人才缺口嚴重,進入“全國律協涉外律師領軍人才庫”的律師只有27名。去年,深圳市藍海法律查明和商事調解中心(以下簡稱藍海中心)針對107家中國企業海外維權狀況進行調研,其中一個集中反映的問題就是“本土法律服務支撐不足”,受訪企業反映,當他們遇到涉外業務時許多時候會尋求北京、上?;蛘呦愀勐蓭煹膸椭?,這也從需求端側面印證了深圳本土的涉外法治人才建設尚需加強。


為涉外法治人才“畫像”


藍海中心是一個跨境的法律服務平臺,核心業務包括域外法查明、商事調解和中立評估三大類。藍海中心向來重視專家庫的建設,以保障服務品質和水準。目前,我們擁有域內外2400多位法律查明專家、119名調解員和36名資深的中立評估員,藍海中心本身的管理團隊也有過半人員有在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瑞士、馬來西亞、中國香港特區等學習工作的背景。對于邀請加入的專家,我們主要看重三大因素:

第一,專業性。我們聘請的人員及邀請入庫的專家要與藍海中心提供的服務相匹配,做到人盡其才。像我們的專家庫,是實行標簽化管理的,根據項目的具體需求進行精準匹配。


第二,多樣性。以查明為例,隨著一帶一路的發展,中國企業走出去延伸到一些新興經濟體和非傳統的投資目標國;再者,需求端關注的領域也千差萬別,不一而足,因此,相關的人才儲備也應該多樣化,以滿足不同的服務需要。當然,相較起“量”,我們更重“質”,并不貪求專家數量,而是追求工作實效,以維護平臺的粘性及活躍度。


第三,行業口碑。我們關注入庫人員的行業口碑,尤其是來自于實務部門的反饋。例如某些企業使用過的國際法律服務提供商,他們的服務質量如何客戶最清楚,客戶的評價對我們平臺機構也最有參考價值。


那么,涉外法治人才有無共性?如果給他們“畫像”,應該具備什么能力?我們總結有以下幾點:

一是外語能力。在國際法律服務當中,熟練運用外語作為工作語言是一門基本功,可以減少溝通成本,做到快速響應。


二是運用國際規則的思維能力。正如藍海中心調解員、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名譽主席楊良宜先生指出的那樣,“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國際商業社會在幾百年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游戲規則,無論我們是否喜歡,由于歷史原因它已經成為國際普遍適用的游戲規則;如果我們不熟悉、不了解,就會付出昂貴甚至致命的代價。


三是實務操作能力。法律是實踐的科學,處理國際法律事務,不僅需要有純熟的實操技能,還需要有處理涉外事務的實務經驗。


四是資源整合能力。在國際法律業務當中,“國內團隊+國際團隊”是常見組合。涉外法律服務往往包含了篩選合作的國際法律服務機構、確定專家證人、選定國際爭議解決機構等多項服務內容,服務的提供方必須具備一定的國際法律資源渠道和良好的國際法律服務認知,才能打好涉外法律服務的“組合拳”。


涉外法治人才是怎樣煉成的?


(一)盤活存量,做大增量


多年來,藍海中心利用跨境平臺的專家資源優勢,組織了面向涉外法官、調解員、律師、企業法務等多類別的涉外法律培訓班。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合力。培養涉外法治人才,從路徑上說主要有兩種:


一是盤活存量。提升本土的涉外法治人才儲備是一個“慢功夫”,需要長期的投入,而持續的涉外法律培訓對于拓展國際視野、錘煉實務技能具有深遠意義。例如深圳法院系統曾跟香港大學合作,持續十年選送優秀的青年法官參與香港大學普通法碩士課程研修,培養了100多名涉外法治人才,當中許多人已經成為涉外審判專家或涉外法律服務的骨干,為深圳法治建設作出貢獻。


二是做大增量。具體來說,實現人才增量也有兩個方法:


(1)引進國際法律人才。引進人才要分析“本土所需,人才所長”。9月30日,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成績已經公布,參與考試的律師都抱有服務灣區、參與國家法治建設的想法,但對內地企業的需求以及如何實現服務對接卻少有頭緒,而國內的企業客戶也不了解這些港澳律師。如何用好人才、解決法律服務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值得相關部門思考。


(2)扶持培育本土的涉外法律服務機構,吸引涉外法律人才。法律服務必須是圍繞“現實需求”而動的,通過做強本土涉外服務機構,就可以“筑巢引鳳”,解決人才“儲備在哪里”的問題,以實際項目來留住人才。以藍海中心為例,正是由于平臺活躍,有法律查明、商事調解、中立評估的現實需要,才吸納了大批國際法律服務人才參與,使他們能夠發揮所長,體現專業人才的價值。


(二)優化涉外人才培養教育培訓體制機制


涉外法律服務人才培訓體制機制需要抓住三個“相結合”:一是高校教育與持續教育、實務部門實訓相結合;二是道(涉外法治理念和基本國際規則)與術(實操技能)相結合;三是走出去(海外參訓)與引進來(引入課程或導師)相結合。


在培訓內容方面,涉外法律服務人才的培育要力求與能力建設相一致,從實務需求出發來確定培訓內容。2021年9月,藍海中心聯合市灣區辦等單位組織了一次走出去企業的法律培訓,這是為期兩天的短訓班,我們策劃的培訓內容就包括RCEP規則解讀、反壟斷、個人信息保護、跨境爭議解決等實務、熱點問題。而對于時間較長的長訓班來說,建議可以考慮合同、侵權、證據、爭議解決、投資貿易等,重在培養國際法律視野和涉外法治思維。


在經費保障方面,涉外法律培訓無論采用走出去還是引進來的方式,都需要有長期的規劃和必要的經費保障。以藍海中心的經驗來看,一定不能以“辦會”心態來“辦培訓”,因為這不是信息單向輸出的過程,而應研究找準不同受訓人群的具體狀況和實際需要,設計有針對性的課程,匹配高質量的師資。為了確保培訓質量,真正達到培訓的目的,有關部門應當科學評估法律培訓項目的費用,給予充分的經費保障。


對深圳涉外法律服務人才培養的若干建議


(一)加強政策扶持,打造品牌化、規?;?、國際化的大灣區本土涉外法律服務機構。


目前深圳雖然有不少引進人才的政策,但對于涉外法律服務機構的政策扶持仍待加強,尤其需要商務、國資等部門加強與涉外法律服務機構進行業務對接,提供平臺推廣業務,充分發揮涉外法律服務機構應有的作用,實現以項目留人、以項目養人。以當前政府部門和國企的涉外法律服務采購為例,絕大多數情況下仍遵循以往慣例,對涉外法律服務機構準入資質條件明確限定必須為律師事務所,然而現在的法律服務市場已經出現了多元化的供給,例如從事涉外法律服務的民非組織、咨詢公司等,因此,建議有關部門可以適當引導,推廣適用。


(二)有針對性地放寬港澳人士在內地社會組織及商協會的任職政策。


根據目前的相關規定,港澳人士擔任國內民非組織核心管理層有一定限制,地方社團也僅允許本地人士參與,不允許吸收港澳或外籍會員。從聚集國際化法律人才和港澳人士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共同提升涉外法律服務水平的角度出發,建議放寬相關民非組織任職和社團的管理規定,尤其對省里重點打造的涉外法律服務品牌機構在政策上進一步放開。


(三)理解文化沖突,在涉外法律服務領域實施靈活的財稅制度。


國內的涉外法律服務機構在和域外法律專家合作的時候,對外支付服務費、辦理稅務手續等都可能存在一定文化沖突。例如,一些域外專家對于預留個人身份信息或影像信息等不太接受,從尊重文化差異的角度出發,建議在涉外法律服務中采用更為便捷靈活的財稅制度。




本文網址:http://www.systemsdesignedright.com/html/falvxinxihua/1276.html
聯系我們

電話:+86-755-82804677

傳真:+86-755-82804651

郵箱:info@bcisz.org

地址:深圳市南山區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區前海國際仲裁大廈第21層2112號房

訂閱號:【bciszcn】 請關注【藍?,F代法律】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鸭_香蕉免费永久精品视频尤物_色综合91久久精品中文字幕